行业新闻

校园文化论文范文6篇im电竞注册

发布日期:2023-11-09  来源:

  1.1硬件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管理者基于各方面的限制,对高校媒体硬件设施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导致高校媒体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高校的媒体形式主要以传统的纸质书刊、小功率的电台以及宣传栏等形式存在,而没有应用具有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媒体设备,既有高校购置了先进的媒体设备,但是由于其运行维修费用过高,导致其出现损坏后,不能及时地维修影响使用。

  1.2传播内容不够丰富当前高校媒体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管理者的活动、各种学校会务信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而缺乏对高校基础信息的宣传,尤其是与学生个人相关的信息更是非常少,这样的传播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也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对最新发生的信息进行传播,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一旦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超过了它的新鲜实效,就不足产生其宣传功效。

  1.3媒体资源缺乏整合分析高校媒体资源可以说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既有学校层次的学报、高校网站以及高校广播站,还有各个院系组建的系报、系信息宣传栏等等,这些高校媒体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结果导致宣传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产生造势增值的新闻传播效果。

校园文化论文范文6篇im电竞注册

  2.1重视校园媒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媒体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高校媒体要切实履行其功能,发挥把关人作用,不良文化。高校媒体要对进行宣传的信息进行仔细地甄别,防止将一些错误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校园媒体要发挥其引导、宣传教育作用,积极将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系当中,比如高校媒体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积极宣传高校内所发生的的好人好事,加强对良好校园风气的宣传,从而带动整个校园内的风气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2高校要提高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校园媒体要发挥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建设作用,需要高校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文化提供先进的载体,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第一,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媒体的硬件建设,高校要增加对采购先进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购置先进的媒体设备,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定科学的设备使用规范,以此延长媒体设备的使用年限;第二,提高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从事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由于其没有专业的媒体设备使用技能,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应用媒体设备的技能,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第三,高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2.3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素材整合高校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宣传优势,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可以多方面的拓展校园文化宣传素材,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有助于构建具有高校区域特色的媒体宣传体系,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了媒体宣传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一方面要完善媒体管理体制,完善的媒体管理机制是保证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就如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设立的新闻中心,就是通过统一的管理部门实现对高校媒体工作者的集中管理,并且根据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不同媒体之间的协作,形成合理舆论引导。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比如学院的学报主要是宣传高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高校网站则侧重对高校整体发展的宣传,而二级院系的刊物,则主要集中在本院系的日常活动或者好人好事等,因此通过加强它们之间的协作,可以加快信息传播、扩大信息接受层面。

  2.4拓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质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随着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校园文化的丰富需要借助媒体的宣传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实现:第一,高校媒体栏目要开始互动活动。高校媒体通过开始互动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先进的校园文化;第二,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高校要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图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通过媒体对这些活动的宣传,带动周围学生的参与激情;第三,在校园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在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技能比赛,可以提升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进而带动整个高校媒体工作的发展。

  (一)引导舆论走向,构建健康校园文化媒体是形成舆论的最佳武器,其基本功能就是引导舆论。伯拉德科恩曾说过“:新闻媒体远远不止是信息和观点的传播者,也许在多数时候,它在使人们怎样想(whattothink)这点上较难奏效,但在使受众想什么(whattothinkabout)上十分有效。”[3]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上各种文化涌入高校,加之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由过去传统主流媒体形成的一元舆论变成了多元舆论场。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和舆论态势,青年大学生更加无所适从。作为校园舆论引导者,校园媒体不仅决定校园舆论的内容,还决定着舆论的态度。校园媒介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传播的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价值导向、育人理念、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校园媒体要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以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师生头脑,提高他们的政治认识和政治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政治理想。此外,校园媒体通过报道学校工作,让师生热爱学校,关心学校,从而形成合力,促进高校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报道学校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在校园内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报道社会、校园的热点问题和现象,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师生的政治认知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

  (二)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师生媒介素养高校校园媒体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师生的参与,尤其是一支学生记者队伍。学生记者通过在校园内外的采访、拍摄、写作和编辑以及发行等各方面的工作,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例如,笔者所在的西南石油大学校报学生记者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版面稿件的采访、写作、编辑和出版的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专业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大大提升,综合素质普遍超过同年级的其他学生。此外,校园媒体的发展还促进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在人人皆媒体的时代,媒介素养已成为一项必备的素质。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已在大中小学开设了相关课程或训练项目。而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得到根本重视。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的同时,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得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三)加强舆论监督,营造公正、民主、科学的校园文化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使命和社会功能,是媒体的重要价值所在。在西方,媒体有着“第四权力”和“无冕之王”的美称,这都是因为媒体被赋予了舆论监督的功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指出:“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4]校园媒体促使公众议程走进高校管理决策议题,促使高校管理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并对学校工作展开广泛监督。这不仅包括对学校管理部门工作和作风的监督,也还包括了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监督等。同时,校园媒体还充当着调节高校矛盾,释放师生不满情绪,促进校园和谐和稳定的调节剂。

  (四)提供文化娱乐,打造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高校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同样媒体也具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校园媒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呈现者,又是承载者、传播者和推动者。校报校刊刊载的文学、摄影作品,电视台播放的学生自制短剧,广播台为学生精心录制的心灵鸡汤……这些对缓解工作学习压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和鉴赏水平,愉悦身心起到重要的作用。过度严肃的校园媒体往往不受学生喜欢,但校园媒体也要警惕“娱乐至上”、“娱乐至死”观念,更不能被一些不良的社会媒介所诱导,走上偏锋。高校校园媒体在坚持高雅品位的原则和基础上,合理利用娱乐的功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熏陶。

  高校校园媒体如何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当前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90后大学生崇尚个性、自由,这与校园媒体一贯以来的单一、严肃、说教等风格相排斥,使得多数校园媒体形同虚设,丢失媒介话语阵地的同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媒体整体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校园媒体数量虽然较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产业化水平低、等成为制约瓶颈。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脑、手机的高度普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学生不再与媒体环境隔绝,而是置身在开放的环境中。由于社会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日趋全面的服务、越来越多的互动,这使得学生逐渐抛弃相对严肃的校园媒体,盲目追捧更开放的新媒体,这对校园媒体也是不小的冲击。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学术背景的特殊文化氛围,是学校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全面发展作用的研究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并不断地深入。九十年代,高校的校园文化(CampusCulture)被定义为“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沙龙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从此项定义中可以看出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学生是主体、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及课外文化活动起到主要作用。二十世纪初,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不仅指校园的文化生活或娱乐生活,还指校园教学生活方式及其象征形式,是从特定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的教学生活方式及其象征形式中透露出来的那种独特的东西。相对于流动的学生来说,教师是校园文化稳定的创造者和传递者;课堂教学、学校制度在校园文化中的导向作用也不容忽视。由此可见,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指校园的物质文化和全校师生共同创造、长期积淀而成的价值观、精神风貌、行为准则、校风教风学风、文化景观、活动设施、人际关系以及人文传统与习惯等群体文化形象。“是校园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学校环境中通过教育、学习、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产物。

  公安校园文化目前并没有统一确切的内涵定义,但对于公安校园文化的总体认知是比较接近的。如黄丽明在文章中指出,公安校园文化是指公安院校师生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公安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校园精神、人文氛围和生存环境。张明玖对于公安校园文化的定义可以作为上述内容的补充,他认为公安校园文化是公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以服务公安为目的,以培养警察精神为核心,在师生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所以与其他校园文化不同的是公安校园文化的构成除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外,还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公安校园文化的核心,主要由警察价值观、警察职业意识和审美情趣构成,包括学风、校风、学术气氛、学校社团活动等精神层面的内容。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包括校园布局、建筑雕塑风格、环境卫生和各种学校的设施。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项校规校纪、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为一个综合体影响着警院学员的全面发展。

  对于公安院校而言,由于行业办学性质,其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公安职业色彩,因此具有公安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双重特点,警院师生在独特的文化浸泡中,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敬业精神、为人处世、表达习惯。

  公安部政治部制定的《公安教育发展“十五”规划》明确指出:“公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公安教育的首要基本原则是:“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始终坚持把政治合格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把培养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卫士作为首要任务。”我国人民警察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果人民警察预备队伍——警校学员的政治立场不坚定,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公安院校的师生首先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自觉追随者、行为示范者、主动实践者,才能成长为合格的忠诚卫士。

  公安院校严格的纪律规定、令行禁止的作风和内务卫生、体能训练等警务化管理要求是公安校园文化最明显的特色。新生从入学教育、严格军训开始,就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外貌,着装要求、操课词等制度要求学生自我约束,溶入集体;学生以区队为单位,设立区队长、区队委,团委、团总支对集体进行日常管理;学生督察队对学生执行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警务化管理培养了学生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也使他们的言行更加符合未来的职业需求。

  警察的职业不仅要求身体灵活而强健、具有持久的耐受力和对环境的迅速适应性,还需要比常人更强的记忆力、观察力、自控力、应变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除此以外,警察的职业还要求从业者能高举法律的利剑,惩恶扬善。所以在公安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专业教育中,融合了模拟教学、技能实训、实战演练等开放、互动环节;课堂外的法制文化、模拟法庭、公安礼仪讲堂等文化活动,寒暑假的业务实践以及参与各项赛事安保的机会也提高了学员警务技能水平和法治观念,增进学员对警察职业的认识和了解;校园醒目位置张贴的毕业生立功光荣榜、校园网站上关于优秀警察的事迹报道,和齐唱《人民警察之歌》等宣传教育活动有助于学员树立忠诚奉献、英勇顽强的警察职业精神和荣誉感。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文化传承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方式,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课堂教学来开展,但是目前还有很多师生没有充分认识公安校园文化的内涵,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课余文体活动,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公安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公安工作是一项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工作,公安专业是社会性较强的专业,在专业课中用人文、科学知识去说明、解释、补充,会使专业内容更加形象、易于理解。因此公安院校应调整人文、哲学、科学等通识教育内容来构建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将课堂讨论、问题思考与我国建设公民社会的任务联系起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形成师生宽广的文化视野和职业素养。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校师生,但相对于流动的学生来说教师是校园文化稳定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因而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传播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起到一种师范和引导作用。这就要求公安院校的老师“身正为师,行正为范”,严格按照人民警察的政治道德素养和职业精神来对照自己,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春风化雨般将公安校园文化精髓传达给学生,比如强烈的法律意识、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只有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引导作用才能得以完全实现。

  公安校园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的生存和发展,有人认为封闭式的管理就是公安校园文化特色,但阻碍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非常不利于学生今后快速地适应公安工作;也会禁锢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但新媒体成为公安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战场。公安校园文化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公安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与其不现实地拒绝或限制新媒体进入公安校园,不如建设开放性的公安校园文化,因势利导,采取主动地位和科学的手段,建设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环环相扣、步步相连的系统的公安校园文化,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师生共同提高新媒体的应用素养。

  1.民族文化是高校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而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融合、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没有当今的中华文化。因此,民族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甚至在某些方面体现了当今我们所倡导的先进理念。以阿坝地区为例,其藏羌民俗文化就蕴含了:自我关怀、敦厚质朴的人文价值;适应需要、实惠耐用的经济价值;热情奔放、生机盎然的审美价值以及崇尚自然、维护生态的环保价值。上述每一个方面都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具体体现,特别在环保价值方面,更是我们当今社会追寻的先进理念之一。因此,民族文化本身就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族地区高校在继承和传播优秀文化上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的民族文化。

  2.民族文化是高校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任何文化要获持久的生机与活力并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必须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发展就是创新。那么要实现民族地区高校的文化创新,就必须推动本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现民族文化的自觉。另一方面,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或创新,就是要在民族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表达方式的现代化。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就必然要改造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将民族文化同那些先进的、高雅的以及科学的方式结合起来。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其本质就是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3.民族文化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高校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本地区的民族特点。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首要要考虑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另外,民族文化本身多样的表现形式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特色素材。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要建设一个独特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就要深入了解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及其特征,并把握本民族地区的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发挥其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1.将民族文化融入到科研之中。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前提是要对本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要达到对本民族文化全面深入的了解,我们必须要对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因此,在民族地区的高校,要把研究本地区民族文化作为主要的科研任务之一。首先,要集中资源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来引领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其次,要加强同其他民族地区文化研究团体,以及国际文化研究团体的联系和合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研究的资金持续的投入。通过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全面地把握民族文化及其特点,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与传播。

  2.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物质建设之中。文化的形式除了精神之外还有物质方面。一个高校的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高校的校舍以及馆场建设之中。近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很多学校开始了学校的扩建和维修,然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很多学校在高校建设过程中追求高、大、上的标准,导致各个学校高楼林立,千篇一律,毫无特色。民族地区高校要打破这种状态,必须要发挥民族文化的优势,将该地区的民族文化的元素注入校园建设之中体现民族个性。这些民族元素,包括建筑特色、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及图腾和吉祥物等。通过这些带有明显民族特色的校园建设将民族文化固化和保存下来,从而使学生以及工作人员在这种充满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3.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高校校园文化跟一个学校的办学传统、模式、方法以及风格相关,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主要在于学校教职员工的对校园文化继承和传播。要使校园文化深入到每一个学生,一个主要的方式是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因此,要发挥民族文化在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要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一是教职员工要在学校民族文化研究的支持下,广泛收集本民族地区的资料,深入体会民族文化的精髓,找到民族文化与课本知识中的结合点,然后以集体备课的方式将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课本知识当中,最后通过课堂教学来达到对学生的教化。二是通过开设专门的民族文化课程或者开设民族文化知识讲座,向广大师生集中传播民族文化。三是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民族聚居地区体验生活,并邀请当地知名民族文化传承人来校授课等等。

  4.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学校活动之中。任何一种文化除了静态的、抽象的符号表达外,更需要动态的、具体的活动来表述。在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表达自己民族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个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表现,譬如节日、祭祀、歌舞等等。他们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来表达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1.过度的“硬件建设”有失偏颇。有些中职卫校的校园文化过于注重建筑的布局、环境的绿化、内部设施的装修等硬件方面的建设,虽然这些的确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建设内容之一,但并没有利用好这个用以宣扬文化的平台,显得缺乏生气,忽视了校园文化这一“软件建设”。而这些将校园文化以过度消耗物质资源为前提的形式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与国家历来提倡的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形成了对比。

  2.制度的不完善成为落实的绊脚石。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上的不健全,同样会给校园文化的建设设置诸多障碍。比如,职责划分、方案计划、效果评价等等通过“制度”必须要加以细化、加以实施,否则,在实际的运行上可能就会产生诸多困难和问题,成为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3.与品牌、特色学校的创建分开对待。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品牌中职卫校、特色中职卫校的创建分开对待,没有意识到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凸显“品牌”,只有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基础才能凸显“特色”。

  1.领导重视是开展中职卫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通过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im电竞注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达成思想和认识的一致,群策群力发动集体智慧,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构建出和谐的人文环境。

  1.我院的职业有益做法。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主流价值观树立学生高远价值追求。面临校园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我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三观三热爱”、“忠孝雅诚”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励广大青年励志修身,成长成才。二是注重素质培养,以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我院注重将文化活动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月、资助文化月、公寓文化节等文化科技活动打造成颇具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品牌。三是重视能力培养,以社会实践活动促推学生成长成才。我院以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为实践平台,引导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2.我院的突出问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功能重视不足。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我院团委结合省市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方案。但各系部在落实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将开展活动所需的工作理念、指导思想乃至学科优势、媒体支持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忽略了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涵养功能。二是对文化活动整体系统性培育不够。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单位设在院团委,从活动的规划、选拔、培育和实践等方面均由团委包办,校园文化活动过多地被视为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要完成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则需要整合教育渠道,将其放置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将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校内资源有机整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立意的高度,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三是活动项目培育的质量不高。目前,我院对活动项目的培育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战略规划和精心培育,代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较少,品牌活动和精品活动缺乏。四是活动中产生资源浪费、疲于应付现象。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组织一项活动的现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会导致一段时间内活动过于密集,而各系部执行起来疲于应付,影响活动质量。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定位。校园文化活动的准确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制定者结合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经过科学调研而形成清晰的校园文化目标性要求,进而构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活动定位需要学院各部门全员参与,加强优势项目挖掘,发挥地域、学科专业、传统积淀等比较优势,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更应紧扣职业素养教育这一目标,争取学院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物质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专业教师的参与、配合与指导,引导更多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创造良好条件。

  2.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谈到“珞珈文化”大家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及“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说起“清华园”就会想到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应在分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多元化与全方位建设相结合,探索符合我院校园文化特点和学生文化活动规律的文化活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行业“祖师”鲁班的历史渊源为依托,打造以求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行业特色的“鲁班文化”。通过研究和挖掘鲁班传统文化,以建筑技能节、“鲁班传人”、“鲁班之星”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青年形成“不畏艰辛、刻苦学艺、勇于实践、敬业创新”的时代精神。学院在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龄、思想、心理、学习任务、认识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不仅根据校级、院级、年级、班级分出层次,还根据不同层次的组织团体整合学生活动,体现出各具特色的阶段性,最大程度地锻炼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能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影响全体青年的作用。

  3.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育人是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学生在组织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因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层次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突出特点,彰显特色,对优势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品牌建设和维护。山东建筑大学的黄河源协会成立于2005年。协会的志愿者们连续9年赴黄河源头,资助沿黄九省的贫困孩子1000多人,并建起全国第一所大学生希望小学———“长燕大学生希望小学”。他们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上万次,黄河源协会曾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等荣誉,协会发起人王聿珩被评为感动山东优秀人物、山东省道德模范、济南市杰出志愿者、全国大学生优秀人物等。近期,学校又在协会的基础上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励志公益社团,建立企业家、大学生、受助对象三位一体的公益平台,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山东建筑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统筹学年学期不同的阶段特点及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要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态化和品牌化。好的项目坚持做、持续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特点,提炼特色,形成了长效机制,品牌自然就形成了。由此,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要求我们在整体规划、梳理整合、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使活动品牌在全院师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建设和维护品牌的活动中。

  4.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在众多领域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其实质就是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形式对项目的申报、审批、运作、检查和验收等程序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保证工作质量。较优秀的项目在认真审核后脱颖而出,项目执行者在明确的项目目标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资源,策划和组织出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把活动办成精品;在充分尊重各基层团组织创造性的同时,也能较好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育人过程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主办: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