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通用六篇

发布日期:2023-11-23  来源:

  医学院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在学院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是学校价值体系内化的积淀,也是学院办学特色的外在表现,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一是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阵地。教学院校承载着实现“中国梦”发展期待,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立足根本,加强教育,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使其与国家发展休戚与共。二是能够强化心理素质。相对于其他院校而言,医学院校的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学习模式更加枯燥,完善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耐压能力,均衡心理指标,使他们能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三是能够提高人文修养。校园文化是学院人文特色的综合体现,是有别于其他院校独有的特质,学生对校园文化认同与参与的过程,也是丰富知识和拓展视野的过程,自觉将自己融入校园文化,是对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完善与发展[1]。

  校园文化具备一定的管理功能,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共同的价值理念,激励和引导学生成为社会需求发展的一部分。一是历史传承激励。国内医学院校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每一所院校的建立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底蕴,都有着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和英雄传说,特别是中医类院校,更有着其他医学院校无可比拟的灵魂价值。二是使命任务激励。医学院校在教育任务上与其他院校存在显著不同,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时刻牢记自己学习与工作的目标,那就是“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使命意识会伴随一生。三是危机意识激励。随着生物科技和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体密码每天都在被解开,每一次研究成果的突破,都意味着医学技术开创新的领域,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和补足,才能够使自己在竞争中不被淘汰。所以,医学院校学生的危机意识远远要超过其他院校学生。

  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能够去描述、去感受,但却没有明确的物化成果去展示。一是教育熏陶。每个新生参加学院的“迎新会”,都会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存在,或者是在师生的讲话稿里,或者是在领导的迎新词里,或者是在教育的试教案里。从入学之初,学生就被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融合到他们的价值体系里,形成自觉的意识与行为。二是载体熏陶。医学院,尤其是中医学院一般都会在醒目的位置修葺李时珍或者孙思邈的雕塑,装修基调以古朴为主,这是一种常见的载体文化;而其他医学院校通过宣传题板、标语或者在校内网显著位置,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以图片或者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院的每一个物品都能够体现出学院的校园文化。三是文化熏陶[2]。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润物细无声”,部分校园建设注重整体规划,细微处入手,虽然没有文字或者设施表明学校的办学特色或者发展理念,但却处处能够感受到文化氛围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文化熏陶具有持久性和融合性,其影响效果也是最深远的。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通用六篇

  当前,从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来看,很多院校都能够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之后,医学院校也将教风、学风、文风做为整顿的重点,用新的校园文化去解决文化价值领域的问题。一是关注程度增加。很多院校都能够积极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专门领导负责,组织大范围调研,集中进行梳理,确定校园文化内涵,明确制度和目标,使文化理念和价值体系更具普适性;二是文化内涵拓展[3]。医学院在校园文化体系中融入动态创新机制,使其具备发展特征,能够根据发展及时更新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既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历史的延续。所以,每年各医学院都会审视自己的文化特征是否符合时代要求、发展要求和创新要求,适时进行补充与拓展。

  校园文化能够影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但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渗透性和隐蔽性,很少进行无形的传承。所以,必备的硬件条件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是硬件发展较快。从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来看,都能够注重硬件建设,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阅览馆、文化活动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等等。在建设配套上,能够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倾斜,使自己文化张力有别于其他同类院校。二是功能开发完善。随着院校改革的逐步深化,在经历扩建、扩招、扩容之后,院校开始审视“软件”配套建设,在基础设施功能综合上下功夫,使其与校园文化相得益彰。很多基础设施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底蕴,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比如在图书馆能够感受到学习氛围,在活动中心能够感受到参与激情,等等,它们的存在是为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和认可学院的校园文化。

  过去,无论到哪个学校,教学目标、口号、标语差别都不大,学校除了教育功能之外,其文化功能和引导功能没有充分体现。但随着院校竞争压力加大,为了能够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生源,学院都会针对自己办学特色、理念和优势去合理打造自己的文化特征。一是内涵挖掘。为了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的办学风格,每个院校都会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对校园文化进行开发与拓展,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就是学院的生存根本。事实证明,历史底蕴厚重、文化内涵多元、价值体系完善的医学院,其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二是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具有历史性、创新性和时代性,一成不变的文化体系不是校园文化[4]。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拓展和“大数据”时代来临,很多医学院将校园文化搬到网络上,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从而具备更大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

  从发展来看,很多医学院校在文化定位上,仍然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的现象,就建设而建设,发展没有特定方向。一是缺乏前瞻性。很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通过分析历史和借鉴历史产生的,导致在文化定位上倾向于传统,造成与时代脱节,看似充满内涵,实际没有前瞻性,无法对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二是缺乏整体性。部分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以点代面现象,认为学院当前优势是什么,就应该宣传什么、倡导什么,没有从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出发,导致发展出现“瓶颈”。三是存在盲目性。校园文化虽然是院校自己根据发展特色建立的,具有较大自由度,为了塑造学院的形象,提高学校的影响力,盲目认为“高大全”更能体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出现弄虚作假现象。

  校园文化离开院校环境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相宜性与支持性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使校园文化出现弱化现象。一是文化价值标准的冲击。当前,国家正处于转型期,价值标准和社会文化处于无序和多元状态,而校园不是密封的净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和渗透,学生在社会多元价值标准和校园文化价值当中很难抉择,使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功能削弱。二是大众文化思维的冲击[5]。

  医学院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与扶持,建设完善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形成多元化、创新化和立体化发展格局。一是立足发展。将历史因素与发展因素融合越来,认真思索文化发展方向,真正挖掘对医学院发展有推动意义的校园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梯次配置。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配,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地域和不同思维,合理创设校园文化,使文化既涵盖整体,又容纳个性,形成梯次分布格局。三是明确目标。

  在校园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最佳的实践舞台。通过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启迪想象力、提高艺术素养,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参加架起课堂与社会桥梁的实践活动,大学生们发散思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大大增强。因此,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角色的转换,可以很好的调动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创新的灵感。

  合理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可是仅靠课堂上老师所讲述的知识,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不仅得不到合理的调整,而且会发展的越来越倾向于自己专业知识结构的那一方面。因此,要想让学生们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必要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那这个第二课堂就是校园文化。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弥补自己单调的专业知识结构。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校园精神文化发展水平大学生是我国教育中文化层级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活跃和健康的。但由于他们进入大学后,正处于青春期中后期,心理发展是从成熟向不成熟转变的过渡阶段,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快节奏,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许多不适应。

  学生在学校中是受教育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扮演着接受管理的角色。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是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发展中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但在学校里,学生相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是,只有执行权,没有知情权、讨论权、监督权和决定权。在有些问题方面,即使有学生参与讨论,同时有些事情也征求了学生的意见,但在实质效果方面,学生参与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也在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招生规模。招生规模扩大之后,原来的校园面积和资源就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只有不惜花大代价进行新校区发展。新校区建成之后,规模是大了,但是新校区在建成初期可以说仅仅是面积的扩大,无法建出像老校区那样的人文环境,缺乏独特、典雅、人文的气息,缺乏与历史积淀的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提升平台,但从内容上看,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调、缺乏独到的创作、缺乏新意、缺乏必要的针对性,不能体现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从活动的质量上看,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说是常年不断,但质量不高,品味不高,多数活动只是对过去模式的低层次的重复,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从活动的形态来看,校园活动文化发展已渐渐偏离了主流文化的发展,而走入了庸俗化误区。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反映学校学生的共同精神信念、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理想追求、共同意志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在学风的建设中,通过培育校园精神,把学风建设的精神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发挥学生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的作用保障学风发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可以利用网络工具的便捷性,让学生通过网络间接的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这样的措施有利于学校尽可能了解学生们的意见,为学校整体性决策提供基础。在利用网络这一媒介时,首先,可以设立“校长在线”栏目作为学生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其次,可以建立方便和广泛的电子沟通机制。电子沟通机制也学生对管理制度的网上参与的一种方式,是高校为学生参与管理建立的电子沟通机制,同样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大类:软件方面主要指学校的传统等;硬件方面包括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和美化绿化等物化形态的东西。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很多大学都在提倡“四育人”理念,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其中,“环境育人”与校园的硬件环境关系密切。校园外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它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绿化及各种设施等,是校园文化最直接、最具感官性的反映。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种“瞬间的活力”,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校园群体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他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校园主体建筑尤其应当在“文”与“雅”上下功夫,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从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老名校的建筑,式样各别。例如,剑桥的校舍,按建筑年代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比如,建于15世纪的国王学院是哥特式的;建于19世纪的纽南学院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我国大学校园建筑中同样不乏一些陶冶功能较强的优秀之作。比如,作为近现代中国建筑中名作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是经过80多年,三次建成的,三个部分浑然天成,体现了清华园一贯的文化品格和特有气质,让人感到厚重而明亮,亲切而不陌生,幽静而又有生气,透出浓郁的学院气派。一流大学校园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精品。而新的建筑都应当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若干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每一所大学都应当是一所建筑博物馆,能够反映其历史文化。

  校园环境既是学生休憩、活动、学习的场所,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校园文化品位及师生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座雕像都具有文化意义,置身于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让人们在自然的山水树木、艺术雕塑、纪念场馆、警言语录中耳濡目染,情操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心灵会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大家美好的情感,这是一个学校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

  校园绿化首先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应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做到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另外,校园绿化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校园生态的多样性,目的是使绿化空间表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

  在校园的绿化上,不要急功近利,要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要选择追求卓越,坚持宁缺毋滥。应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命期长的名贵树木,若干年后,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因为古树以其优美的形态、丰富的人文内涵,被人们尊称为“凝固的诗,动感的画”。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树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人们尊敬它、崇拜它。以古树为题材的神话传说、人物事迹、历史典故、诗歌及绘画作品构成了我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绿化还要追求绿化和建筑以及校园雕塑、雕像的完美结合。表现校训、校园文化精神的雕塑、纪念雕像、碑刻等要注重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的配合,并与校园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把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协调起来,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各高校的知名度可能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但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其中,和谐就是最基本的。和谐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国家的和谐昭示着辉煌。单位的和谐孕育着希望。学校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和谐是完成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包容、自由精神是校园要素和谐相处的前提与“溶剂”,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蔡元培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正如他在北大任校长时那样,对各种学派,依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大度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直面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气度,大学作为社会精华浓缩的特殊存在,必须拥有这种气度,才可能让校园的一切尽可能地归位于和谐的范畴。

  各项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就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社团组织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参与社团活动是结识朋友、娱乐、增强自信、补充学业知识的最好途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等,不仅能训练体能、增强体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及拼搏精神。

  学校教育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它有什么样的校舍,或有什么样的现代化教育设备,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校风。校风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而成的,反映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一个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统领,它反映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校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学风和师风。学风以学生为主体。其核心是学习风气,其中既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态度、兴趣等内因要素,也包括学习的方法、纪律、主动性、刻苦性、创造性等外显要素。师风的主体为教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育人风气,以及教研室、院系、实验室等风气。

  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人们在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中能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并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师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基础。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导者,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靠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格魅力,即自己的信仰、品格和言谈举止。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培养和造就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天职,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着眼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风建设时,注重客观环境的变化,化被动为主动。通过积极引导和严格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崇尚真理的风气、刻苦钻研的风气、富于开拓的风气,在考试中培养诚实守信的风气、耐心细致的风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重师长的风气、诚恳礼貌的风气、遵纪守规的风气、服务奉献的风气等。要引导教师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大力倡导追求真理、追求卓越、清除赝品、拒绝平庸的学术风气,着力构建以人为本、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

  教育部日前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907万人,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新跨越。而与此相反的是在世界前100名的一流大学中,难觅我国高校的踪影。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在教学和科研上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初、高中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当今中国的高考仍然是以试卷成绩为唯一依据,而试卷考试只能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即使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也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所以,那些早期获奖者至今仍鲜有成为国际大师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中国的大学,即使是最顶尖的大学在生源上都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中国的高中毕业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培养不出创新的科技人才,创造不出最新的科技成果,就不可能成就世界一流大学,因此,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更加艰巨。一个事实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美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仅在第28位或30位,但在诺贝尔奖的排名上,美国是世界排名第一,而且这个第一还将多年保持下去。美国成为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除了他们舍得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大之外,他们的教育比我们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的是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这是中国的大学教育最需加强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创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尽快培养和造就出大批高尖端的人才,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加快科技发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活动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校园风尚、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核。和谐大学校园文化主要包括良好的学校精神、优良的学校校风、融洽的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取向、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等。[1]建立体现高校个性、富有团队精神和诚信意识以及良好道德规范的大学文化体系是当今大学争创一流,享誉盛名的基础。

  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高等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不是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它传播的是一种专业文化知识,是主层次文化的传衍。[2]这种知识就是要挖掘一个人的全部潜能,使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良好素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人,这就离不开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因此,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和谐发展,使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呈现为一个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过程。

  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和而不同”,各种思想、观念在这里交汇、碰撞,智慧和创新的火花由此而生。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的阶段,在大众化趋势下,传统精英文化的精英品质、新精英文化的现代意识、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在大学校园里混生混长。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特质表现出宽容性、平等性、对话性和竞争性的兼容并包的特征。

  和谐校园文化的学术性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属性,高校存在的目的就是教书和育人。而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自由的学术氛围。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真谛,要形成一种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自由争论的气氛,促进学术的创新和争鸣,师生可以平等交流,年轻人敢于冒尖,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良好的学术环境与和谐校园文化是基本条件。

  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它可以使大学生的性情坦然,志向高远,心态稳重,心灵充实;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宽容的气度,反思的能力,创新的思维,理性的批判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索探寻精神,勇于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可以使大学生生成厚重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明晰的未来感;可以使大学生求真务实,慎思明辨,境界博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存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其主要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3]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办学理念,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它是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4]办学理念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导大学迅速发展,要树立明确正确的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拓展办学思路,提高综合水平和实力。

  学校定位是指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客观环境、社会需求等所做出的角色选择,是对学校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在明确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找准学校的定位,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近两年来,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各个高校都在开始思考“办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也就是学校的定位问题。

  高校应当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形成优良的学术传统。校园知识环境不仅通过师资队伍以学术水平、学术空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和条件体现出来,还体现在师生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和科技活动中,学校活动无小事、处处皆教育、处处有知识。校园活动以学术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将校园精神文化渗透在活动中,寓教于乐。

  首先,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使全社会广泛地了解大学的运作过程和运行效益。大学应当主动向社会报告它的招生波动状况、就业分布趋势、经费使用状况、教学计划变动、课程革新内容、科研计划执行、仪器设备更新、学校社会服务、学术国内国际影响、科研的社会效益等项内容,将自己运行中的各种信息收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向社会提交一个反映其实际运行状况的报告。其次,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管理制度,防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渗透和干扰。

  其次,学生是高校的主要群体,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本位,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5]具体要做到:其一,在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注重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质,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其二,在学生管理制度中,要特别注意对弱势学生群体的关怀,健全济困助学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勤工助学工作和困难补助工作,保证贫困生的顺利入学和正常学习。其三,要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学生有针对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预测就业前景。

  要促进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管理制度,防止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渗透和干扰。学术事务管理与行政事务管理,是高等学校内部决策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组织机构双重性。行政权力以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依归,是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所行使的一种法定权力,它与学术权力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不能简单的认为行政权力就是行政管理者行使的管理权力,学术权力就是教师所行使的管理权力。要避免行政权力干预学术中立的倾向,努力保障学术权力,使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具有充分的自由,以获得发展的广阔空间,从而提高大学整体的科研实力。

  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否建立和谐的关系,是衡量大学和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就失去了大学教书育人的意义。要做到这方面的和谐,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身教学能力的加强。教育者应转变观念,重视人性,弘扬个性,增强民主平等意识。教师要以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学问,互相学习,质疑论辩,共同参加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做学生的朋友,减轻学生压力,增强学生自信与自尊,变怕老师为爱老师,逆反心理自然会减轻或消除。

  当前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高校科学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文化当中处于高点地位而确忽视了人文教育。要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必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整合,以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思想为主导,把大学的各个教育要素组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要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全方位结合,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方面进行根本改变。[7]

  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上,大学的管理应当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追求、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及生活幸福为出发点的思考来制定并实施大学的管理文件及各项规章制度。也就是制定政策要重视师生的心理和行为,大学的管理才能够激发师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和积极性,真正的服务于师生,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行为规范以及信仰与追求并持续构建完善人格。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师生的参与。“参与式管理的宗旨主体现在通过民主参与,通过群众的决策性参与和专家的辅助作用,使群众公平地拥有发展的选择权、参与决策权和收益权;‘参与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教师与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来能够有针对性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体现出师生的需求并为师生实现教学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管理、创新研究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并充分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也将极大地提高师生身体力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与式”管理与当前我国倡导的大学“去行政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去行政化不能简单地去除行政体系,毕竟师生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大学的事物庞大,没有专门的行政机构和人员只能降低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效率,也会影响师生的本职工作和学业。去行政化应该是去除行政权力和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式,而应该由学术权力代之,建立有教师中的杰出代表组成的校级、院系级的学术委员会来作为校园建设和校园资源配置等的决策层。在行政管理人员中树立“以人为本”也就是“为师生服务”的理念和要求。真正实现教授治学和学术自由。

  校园存在与社会之中,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二者可以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是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与校园文化这一小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有着较大的不同之处。校园文化在形式上是一个局部的特殊的文化形态,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思想、知识等精神产品。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相互作用的关系。高等学府的师生有着相对较高的知识层次、创新能力,因此校园文化能主动地从社会文化中吸收营养,并向社会文化输出新文化,输出人才,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社会文化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也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们常称大学校园是“象牙塔”,是充满了美好、理想和纯洁的地方。然而即便如此,在接收并接受先进的社会文化的同时,校园文化也容易受到急功近利、浮躁甚至是歪风邪气的侵袭,这与大学探索真理、崇尚崇高道理、追求信仰的理念发生严重的矛盾冲突。这就要求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对远离大学优雅静谧、陶冶情操的不良风气做出警惕甚至是斗争,在功利物质和理想崇高中做出庄严的选择,让大学校园的师生被崇高的信念感召,同时要做好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时的沉着、坚定和坚强。

  也有一些方面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国内的大学在纪律、考试规范等方面都是有明文规定并严格要求,同样的准则在国外往往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美国很多高校都建立荣誉制度,有专门的“荣誉委员会”,每学期向新生宣传荣誉制度,如考试是的荣誉誓词“我以我的荣誉起誓,在这次考试中,决不给予他人或接受他人任何帮助”,不仅在制度上达到和国内大学一样的结果,更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起到深层色的影响;在具有本所大学特色的传统活动、仪式以及服务活动上,国内的大学显得保守、循规蹈矩,国外的大学则更加富有特色和创意,更能深入人心以及传承。如圣约瑟夫学院的“降临节”以亮灯仪式结束,寓意让光明传遍世界,直到所有人都举起点燃的蜡烛。如卡皮奥拉尼社区学院举办的“亚太节”庆祝夏威夷、太平洋、亚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眼界不可谓不宽;国内大学对宿舍的管理大多数趋于军事化管理的方向,统一的床单被罩,越是整齐划一越是优秀,而国外的大学宿舍则充满了人文教育的气息,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修饰自己的小天气。另外以宿舍为基本单位的活动开展的也是如火如荼,各种讲座、球队、俱乐部和研讨会等等。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物质文化是一个学校展现给外界的表层文化,而精神文化则指的是大学校园最本质、最核心的文化,即深层文化,它将学校的办学宗旨、教学理念、独特的风格等融为一体,是学校内涵的集中体现。大学校园文化不仅对师生具有教育作用,规范师生的行为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成长之路前进,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的高度认同感,凝聚全体师生的力量,使得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具有使命感、归属感。因此,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灵魂的体现,校园文化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办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学校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最直观的高校文化体现,它主要通过师生所处的校园环境体现出来。物质文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将校园文化进行明晰化,它将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直接展现在书面上。如前所述,校园文化对师生具有教育引导功能,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这一功能要求学校必须有制度文化建设。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高校培养人才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密切相关,优秀的校园制度为优秀的校园文化打下基础,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培育了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充分的展现了高校的宗旨、内涵、个性,是校园文化最本质的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包括校风、学风的建设;各种典礼和文化活动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建设等。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都远远超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多数人都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脸面,比什么都重要,认为校园建筑、图书馆、校园绿化等比学校的制度规范、教师教育水平、学风等建设更重要。其实,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体现,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载体;校园精神文化蕴涵在校园物质文化中。如果只重视校园物质文化而不重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会使校园文化建设变得空洞而没有内涵,使校园文化建设变的可有可无、流于形式,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也是无益的。

  大多数高校都会举办很多校园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等感受学校的魅力以及在各种活动中学到团结、友爱等集体意识,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将校园文化建设寓于这些活动中。高校的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许多高校的活动太过于单调,没有达到对师生的教育意义,师生的参与度不高,达不到凝聚师生的效果,使活动意义趋零。

  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忽视了教师文化素养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这个问题。尤其在新时期和谐校园建设的要求下,教师的文化素养必须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教师应了解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了解校风、学风建设的宗旨,向学生传达这些精神与想法,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结合起来,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文化的氛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和谐校园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我们有耐心地去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发展。虽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也存在更多的发展空间,我们应积极去改善。

  (4)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为师生创造一个和谐安逸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不应只关注校园内部的环境治理,还应该关注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与改善,引导学生远离不良的风气,学校应自觉加强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建设,引导学校文化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努力为师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注重人生观、价值观、im电竞注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树立正确的三观,大力倡导学习的风气,强调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内发挥自身的价值,为学风建设作出更好的贡献,也利于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工作中应注重师德建设,大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学风,积极学习教师教育美德,将个人的魅力与教学结合起来,做好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尊重广大师生的创新精神,给教师较大的自,营造良好的教风氛围。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师生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对各种思想教育的开展,尽可能让学生全面的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想法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魅力。

  (2)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以人为本是创建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而人际关系和谐是以人为本的重要方面。对于高校而言,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与发掘创新潜能相结合,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开发自身的潜能,做到以人为本。然而,以人为本不仅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校园精神,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还应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干群关系的和谐、教师队伍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只有宽容待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的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长久而永恒的话题,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对和谐校园建设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校园开放性较强,只有改正校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对和谐校园建设的认同性,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校园才会更加和谐的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