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加强文化引领 打造精致校园

发布日期:2023-11-13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右)、校长柯炳生(左)共同为学校文化艺术馆揭(曲越摄)

  今年5月2日,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希望这所百年学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一流大学怎么建?这是中国农大人一直在认线月,中国农业大学第二次党代会通过了学校党委书记瞿振元所作的大会报告。瞿振元在报告中提出了学校未来五年的总体部署是: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核心竞争力建设与校园民主、校园文化、校园民生建设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这次大会确定了“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校园民主、校园文化、校园民生建设,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工作新思路。

加强文化引领打造精致校园

  在今年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经过广泛调研,提出了“创一流学科,建和谐校园,促科学发展”的思路。3月28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学校第二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三次会议上作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校园建筑规划和景观规划,体现“内涵式”发展理念,建设“精致”校园,加强校园环境整治与景观绿化,努力构建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大学校园。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中国农大校园完整地保留了很多上世纪中期的老式建筑,曾经吸引了很多剧组前来拍摄取景,在《北京夏天》、《爱情呼叫转移2》、《甜蜜蜜》、《温柔的背后》、《金婚》等众多热播电视剧中都能看到农大校园的影子。

  这件被媒体报道过的“新闻”背后,也从另一个侧面透露出中国农大校园的陈旧。于是,从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开始,中国农大确立并实施了一项全面建设校园的“316工程”,到2008年这项工程已超额完成:学校建设面积达到130多万平方米,比原来增加一倍,实现了再建一个农大校园的目标,全校教职工、学生科研、教学和生活硬件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大规模建设之后,高楼林立,新建筑邻近的老建筑似乎变得很“碍眼”,典型的例子是学校东校区的一个老校门。这座老建筑是农大东校区的老南门,建于1953年,1960年旁边建设新的南大门后停用,长期荒废。上世纪80年代末,这座老校门曾先后被改造成库房、临街商业房,成了小卖部、复印室、书店和眼镜店。学校大门旁边多出一堆杂乱的小商店,给学校的环境、形象带来不良影响,而人员从商店中穿行,也给校园治安造成了隐患,师生们对此反应强烈。

  学校在治理环境、美化校园过程中,学校从保护学校历史景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几经慎重研究,认为东区老校门是学校特定发展历史阶段的见证,也是学校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研究决定拆除老校门附加的临建部分,保留并修复老校门的主体建筑,使其成为见证学校发展史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

  在农大东校区,“百年校庆纪念钟”更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意义,这口由农大校友捐资铸成的大钟在全国有三个第一:是全国第一个农科大学百年校庆铸钟;是国内首件钟声基频音达到100赫兹以上延音明显的一吨级响钟;是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紧密结合设计出的最完美的外击式青铜鸣钟。每年年底的最后一天,中国农大师生都会敲响大钟,迎接新的一年。但从2005年至今,这座大钟却一直用一座简易铁架支撑在校园空旷的广场上,文化大钟与周边环境不甚协调。在精致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不仅决定为大钟另觅环境优美的安身之所,还开始论证设计一座富含文化气息的钟亭,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钟鸣远逸的小亭景致,将会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修复老校门、建设新钟亭只是学校校园建设中的小事,小事背后体现的是精致校园建设的大理念。早在2009年初,学校领导多次现场办公,考察校园环境,制定了相关计划;2009年5月,学校新建、修缮、美化工程全面开工,校园建设方兴未艾。

  不久前,学校西校区动科动医大楼正式开工。畜牧和兽医两个学科是学校的强势学科,一直保持国家相同学科的领先地位,建设动科动医大楼,解决制约学科发展的瓶径,促进学科发展是许多师生的梦想。在东校区,分布奥运场馆南北广场的16个篮球场、8个网球场、5个排球场也开工建设,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场地有限的问题。

  与以往的大规模建设不同,在中国农大此次校园改造工程中,“钱花了,看不到东西”的修缮工程成为主角,其目的是服务于学校教学、科研、学生活动的需要。学校领导提出,修缮工程突出以民生为本,工程以实用为主,满足学校发展建设的需要。于是,学校的老建筑如西校区的科研楼、新教学楼、新学科综合楼等,东校区的民主楼、节约楼等都开始了新的装修改造,这些工程在今年暑假结束后完工,将会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为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校领导还专门邀请相关专家来校指导,结合学校的现有建筑与环境特色,制定了校园区环境优化美化方案,创建精致美丽、幽雅和谐的校园环境。在今年的春季绿化过程中,中国农大新植花草树木148种,其中乔、灌、花木215945株,草坪11412平方米。不久以后,一个“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绿”,绿化区、绿化带、绿化树错落有致的新校园将呈现在大家眼前,那时校园中每一个雕塑,每一个景点都将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精致校园中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每座楼宇风格一致,亭台楼廊相映成趣,整个校园也将呈现出清新奇雅的现代化气息和朴素丰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农大人认识到,一流学科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但是要建成一流大学,需要比硬件更深入的东西那就是文化。一流大学应该改变过去追求硬件建设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向“内涵式”发展阶段,探索一流大学应该有的科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努力打造精致校园,创造与一流大学发展相匹配的和谐环境。

  视察中国农大时充分肯定学校“是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而几代农大人“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务实作风正是学校宝贵的财富。为了把这种精神传统不断传承、发扬光大,今年初学校领导亲自策划,组织编写了反映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书籍《科学人生中国农业大学院士风采录》。在这本面向全校师生广泛赠阅的书中,学校校长柯炳生在序中说:“他们身上最好的体现了:静,和,爱面对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要求,需要总结和光大农大的优良传统,需要弘扬院士们所彰显的农大人的精神风采。” 学校党委书记瞿振元、校长柯炳生在该书首发仪式上号召广大教师和学生们学习院士们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报国济民的崇高理想、历经逆境而矢志不移的斗志、敢于创新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立足实践服务社会的工作态度、不计虚名的人生态度,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时期创造农大新的辉煌。

  今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教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在曲周实验站挂牌。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农大以石元春、辛德惠院士等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响应国家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的号召,奔赴盐渍化最严重的河北省曲周县,扎根基层,深入实践,坚持奋斗数十载,终于不负国家重托,把千里碱滩改造成肥沃的米粮川。曲周治碱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治碱奇迹令世界同行惊叹,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打造了农大发展史上著名的“曲周精神”。基地揭幕当天,首批30余名青年教师在这里接受了学校的传统教育,而在今年暑期即将开展的“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曲周实验站又成为其中一站。

  6月6日,在北京奥运会上产生18块金牌,被誉为“金牌福地”的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热闹非凡。一年前的的奥运新闻中心被开辟为“中国农业大学文化艺术馆”,在这个新的文化阵地中,首期展出了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的101件书法和摄影作品,开幕当天就观者如潮。一周后,作为“文化艺术馆”姊妹篇的“文化艺术讲堂”也应时开讲,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郑小筠教授精彩解读“艺术科学与人生”,同样吸引了众多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

  在此之前,全国部分农业大学宣传部长受邀会聚中国农大,这次“农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坛”的议题正是农业大学如何建设好校园文化,体现以师生为本、为师生服务理念,从软实力建设方面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因为要建设一所一流的农业大学,学校软硬实力的建设都要向一流目标奋进。而作为软实力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要争先进,充分发挥好对硬实力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学校党委副书记张东军在论坛上向大家介绍,中国农大校园文化建设着眼于学术氛围的营造、精神文化的挖掘、环境文化的构建,以体现“静、和、爱”的文化品格。

  在向兄弟高校取经的同时,学校也多次向全校师生征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精致校园建设的意见和建议。3月份,学校召开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就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主题调研;4月初,学校又与书画院老干部、老专家座谈,求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之计;4月上旬,学校召集统战系统代表座谈会,与各派、侨台联成员代表共话校园文化建设,与会代表在座谈会上各抒己见,积极建言献策。在一系列研讨中,大家就学校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历史传统,到校园建筑格调、绿化美化、人文景观、楼名路名、文体活动,以至体现学校制度文化的办事规则、工作细节、活动设计等各个角度提出了好的建议。

  在学校层面开展文化建设的同时,学校各单位也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6月初,中国农大生物学院确立了新时期的院训:“正德厚生,生生不息。”学院据负责人介绍说:“正德厚生”语出《尚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这是一种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千年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责任”为核心要义的道德情操。“生生不息”,指的是自然界万物包括人类不断地繁衍生长、发展变化,永不停止。生物学院师生们认为,“正德”即教书育人时要“正人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研究时要“正物德”,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厚生”致力于探索生命奥秘,以人为本,开拓创新,造福天下民生;至于“生生不息”,则是指生命科学之发展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奔腾不息,学科建设必须与时俱进,方可薪火相传。

  “戴上我们的校徽,就怀揣着一片绿色的向往走出我们的校门,就担起天下饱暖和安康。”盛夏六月,又一批踏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征程的学子们在毕业典礼上唱响校歌。精致校园、im电竞注册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培育精品人生,牢记“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校训的青年学子们歌声嘹亮:“明天我们从这里铺开那万里春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