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特im电竞注册色校园文化范文

发布日期:2023-11-10  来源: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

  “孟母三迁”的故事诠释了环境育人的真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看来打造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头戏之一。

特im电竞注册色校园文化范文

  1.1 挖掘学校内涵,彰显学校特色。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有特色,学校应该在充分挖掘已有的文化教育设施的基础上,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努力加强校园环境的硬件设施建设、改造、更新,使学校的环境更适合教师、学生的成长,使校园环境达到美丽和谐,有特色。比如我校根据百年办学历史和古镇李庄风格,提出了“传李庄文化 导精彩人生”的特色,校舍建筑为仿古建筑,校园绿化美化彰显李庄特色和学校精神。

  (1)充分利用橱窗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等文化教育阵地,及时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教室图书角、展示台、雏鹰争章栏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2)校园班级展示牌设置,各功能室的布置,教室走道布置,草坪的设计都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如我校的“海纳百川”、“和谐发展”、“风正心齐”等班名在学校主题思想的引领下应运而生,既大气又意境深远;现在我校的走廊上悬挂有从李庄小学走出去的名人画像、抗战期间来到李庄的大师专家简历以及学校的艺术活动剪影等;草坪设计为“和谐包容、襟怀天下”彰显李庄人拨打的胸襟。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但以校园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要树立、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精神,关键在于加强校园管理,使各项规章制度内化、吸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高雅素质,最后上升为学校精神。

  2.1 狠抓师德建设,发挥主体作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的师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组织教师学习师德师风文献,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修养是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关键所在。

  2.2 规范学生行为,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常规立校现已深入人心。我认为应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蓝本,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主题班队会为载体,在配以客观科学的评价机制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学校开展的活动应主要以常规为突破口,以班、队、家庭为单位,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以每年各重大事件、节日及李庄古镇发展活动为契机,做小事、品大德,养习惯、塑思想。特色活动创新开展,在设计每次队活动时,都要力图让所设计的活动或节目能有生动活泼的形式(生动),深入浅出的内容(深动),感人肺腑的设计(感动),心向往之的信服(心动),行之有效的践行(行动)。比如,我校的特色活动主要有:我校开展的“小阵地、大舞台”活动,创新每周一的国旗下讲线分钟“唱出风采、诵出韵味”的主题活动,或诗歌、或名言、或朗诵、或古诗等,整个校园文化味浓;为提高教师素养,开展了“会前30分钟属于我”的交流活动;各班利用班(队)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如“走进同济大学”、“走进名人”、“我为学校而自豪”等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为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每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开展9个特长班培训活动等。

  (2)特色教研,助推课堂教学改革。1)我校积极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古镇文化精髓,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抗战文化”、“李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地方教材;2)开展学科教学联动集体备课活动。每次活动由备课组长确定一个专题,主讲者由中心校、基点校教师轮流担任;活动在薄弱学校的薄弱学科开展;集体备课采取“个体提前备课,熟悉教材-集体研讨,形成框架-分散备课,形成教案”的程序进行;3)广泛开展教师间听课、评课活动。学校专门成立评课小组,运用新的理念评课,以此推动课堂改革,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同一科目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要达到一定节次,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听后一定要集体评课,评课不仅要评出优点,而且要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4)同伴专业引领、榜样示范。让高年级老师为低年级老师上示范课,这样,让上课的老师重拾人教版低年级教材,更能站在另一个高度,重新审视教材,备出的课更成熟、更具针对性,对重难点的突破更有自己的风格。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该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紧紧围绕“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的办学宗旨,以构建“敬业、勤奋、活泼、和谐”的校风,“高尚、博学、严谨、善教”的教风和“乐学、合作、自信、进取”的学风,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该校确立了坚持以先进的现代文化为引领和德育实践活动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四成”教育理念,逐步确立了“幸福成长、立德成人、激励成才、合作成功”的教育理念,“实现五个转变”:教育目标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教育方式由被动型、管教型、接受型向自主型、合作型、养成型转变,活动实践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课程由活动型向序列化、校本化转变,评价由功利型向综合型转变;“推进六化进程”:即理念现代化、教育全员化、课程校本化、校园文化人文化、实践养成化、评价多元化,实现“学会做人重立品,学会学习重善学,学会创新重发展”的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在基础中创新,在继承发展中追求创新,在多元融合中创新,在个性差异中追求创新;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发展,在未来成长中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奠基。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积极践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建在图书馆,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通过建章立制,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因地制宜加强学校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的环境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特色活动,形成学校的行为文化。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风、教风、学风有新气象、新面貌。

  “入心”工程 第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营造校园文化工作氛围。一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做好校园文化“三墙”(校园外墙、楼体外墙、班级内墙)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二是积极组织创建培育和践行价值观示范校工作。同时,积极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是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二是在爱国主义教育月、纪念日组织师生参观县及周边县(市)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

  第三,大力开展现念教育。一是开展现代文化引领入脑、入心活动。二是利用政治理论集中学习时间,广泛开展“奋斗改变命运”等活动。三是开展系统层面的“去极端化”文艺汇演等活动。

  第四,坚持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在课堂内,落实好每学年不少于10-12个课时的民族团结教学目标;在课堂外,有针对性地打造“民族乐园”等教育基地,开展“民族与民族习惯卡片猜”、齐唱民族团结儿歌活动,把民族团结植根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

  第五,抓实家庭教育。一是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级培训机制,落实“联席家长会”制度。二是开展家长开放日、亲子绘画展等活动。

  “盘活”工程 第一,校园广播响起来。采取“教育为主、文化为辅、环境熏陶”的方式, 组建好学校的校园广播,发挥校园广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作用,给全体师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表现风采的大舞台,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广播节目使用汉语言播放,营造双语环境。另外,将学校上下课铃声统一换成世界名曲、爱国歌曲,每隔三个月更换一次,使校园文化建设主题鲜明,启迪心灵。

  第二,校园文化靓起来。一是选读儒家经典,使之成为师生和家长相互编织的精神家园。二是开展“好书大家读”“书香班级”等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三是开放式阅读与课内精品阅读相结合,每班每生订制一本班级学生喜欢的图书,在教师指导下,在阅读课上共同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读书兴趣,“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让孩子生活在书的海洋,汲取知识的精神养分,增加孩子发展的创新力量,增强学生们的道德力量。

  第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以月促年,通过1月环保教育月、2月传统民俗教育月等,结合艺术课、体育课、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加强学校艺术队、运动队建设,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开好书法教学课程,在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强化书法教学的渗透,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三个能力”等。

  认真组织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小型、多样、分散、适合学校场地、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易于组织、学生乐于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内容丰富,有武术健身操等,打造该校体育精品课程。大力开发学校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们充分发展兴趣爱好,并在每年一度的学校文化艺术节上,提供展现学生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成长。为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该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强基、固本”工程 第一,发挥学校群团组织作用。健全少先队、团组织等,鼓励各校打造社团组织。在学校形成以党建促团建、以团建促少队建设的组织体系,形成全方位教育格局,为学生搭建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一是按照《温宿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处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做好教学计划、实施、指导等工作,防止“”和宗教思想的渗透,创建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

  近年来,该校打造校园“六大文化”,全面发展,彰显个性树立特色。学校通过打造高雅温馨、怡情益智的校园环境文化,做到“五美”:班级文化美、楼道文化美、墙壁文化美、厕所文化美、教师办公室及各功能室美;打造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精心设计创作校训、校规、校徽、校旗、校歌,使其成为凝聚学校精神的生动标志;打造细小低实、朴实清新的校园行为文化,培养广大教师的“十心”(忠心、爱心、匠心、童心、虚心、清心、公心、痴心、耐心、雄心)师德,加强学生“四种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良好生活行为习惯、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打造主题鲜明、启迪灵魂的校园活动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以“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爱同胞、爱自然”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打造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校园课程文化,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努力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舞台,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积极开发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校本课程,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有效载体;打造严谨规范、以人为本的校园管理文化,把管理和思想认知、激发动机、情感内化、有效激励结合起来,逐步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章程、校务管理制度等,做到管理科学、规范、人文、精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从教的幸福。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该校落实四个“还给”,达成四重教育境界,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使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教育共同体的“精神乐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这也将成为该校“建设以自治区级德育示范校”工作长期努力的方向。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面临着扩建、改建、或新建等加快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由此掀起了校园规划建设的热潮。然而,我们注意到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过多注重满足教学、办公和生活等功能要求的硬件环境,而对于校园文化、交流方式等软件环境很少或没有深入地考虑。但是,这些软件环境对于大学整体个性的形成、大学生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需要通过合理的空间体系来实现[1]。为了使师生能在学术交流更广泛、学科渗透更浓厚的环境中工作学习,高校要创造出有利于培养师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宜人环境。

  自1933年《雅典》制定以来,功能分区逐渐深入人心,严格的功能分区能使整个校园的规划结构清晰,但却制约了师生对各功能区的合理和充分使用。首先,它使得校内各功能区相互割裂,造成校园结构分散以及空间和设施的严重浪费。其次,把满足功能要求作为主要目的,在各个明确限定功能的区域师生的活动也是受到限制的,这种缺乏偶然性的空间是缺乏活力的。功能划分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如果各功能分区之间能够保持柔性的衔接,或许能使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非物质性要素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培育。

  校园生活是一个复杂而随机的过程,大学生较中小学生有更多的交往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中要考虑设置交往空间。根据大学师生交往活动的不同,交往空间小到师生日常交往需要的适宜小环境比如在一棵树下、凉亭内等安排适当的座位供师生随时使用,大到中心广场、图书馆等场所。台湾大学黄世孟教授有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评价校园交往空间:“校园内可讲故事的小地方就是好场所”。然而,许多校园规划没能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为师生创造相互交流的空间场所,没有为师生活动的多样性提供条件。

  新规划建设的大学校园,由于所有的建筑与环境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导致设计师往往缺乏充足的分析和盲目追求建筑与空间风格的新颖,形成大量尺度、风格等与校园不相适宜的建筑与空间。优美的校园空间应体现在各建筑之间围合所形成的群体空间尺度宜人以及不同时代建筑的传承和融合,而不是单个建筑的标新立异。同时,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设计师往往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比如整齐划一的宿舍、苍白的色彩、狭窄的人行道、追求时尚而没有文化底韵的教学楼等等,无不反映设计者对校园文化氛围的漠视[2]。

  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建筑物、园林绿化、各种生活设施等组成校园物质环境,校园学术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师生精神面貌等组成校园精神环境(即狭义的校园文化)。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的育人环境,对师生的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方面起着引导作用,对师生的个性发展起着塑造作用。

  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起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而且能舒缓压力、启迪思维和激发灵感。具有特色的景观环境,使师生在校园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能够激发师生积极创新和勇于开拓。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先生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线 校园规划建设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师生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及其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在学校历史人文精神或专业办学特色中,或校园所处的特定地域环境中以及校园的公共空间环境和建筑中[4]。师生通过如武汉大学的樱花、北京大学未名湖等这样极具人文与历史韵味的特定空间环境或建筑,可以逐步了解学校的历史,取得认同感,增加内聚力。处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空间中,会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特殊的熏陶感受,并进而内化为信念,激励师生积极上进,这便是创造校园文化空间的积极意义[5]。因此,在高校校园规划时,为了增强师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以及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应通过公共空间和人性场所地等的设计,在视觉和功能等方面充分体现校园文化。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10.58hm2(1587亩),此次黄龙山校区规划用地范围为流芳校区北部新征用地(如图1)。黄龙山校区占地26hm2,位于现状流芳校区北侧,与流芳校区隔武黄高速相望。校区北枕黄龙山,南临武黄高速公路,西邻一工业厂区,东至高新一路穿山隧道。校区用地范围内现有较多破旧的民宅,有些正在拆迁。用地范围内除两口池塘外地势较为平坦,周围自然环境保持良好(如图2)。

  考虑湖北地区的气候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在校园建设上体现湖北地区建筑所独具的荆楚风貌;同时,在校园整体形象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强调各单体的个性化设计,着力打造新的标志性建筑群。为突出综合型大学的特点,在建筑单体中采用简洁明快的现代主义手法;同时,各建筑采用相同的立面元素形成统一的立面风格,各建筑间用连廊相连,加强建筑群的气势,突出建筑群的标志性。

  在设计中,为了实现黄龙山校区和原流芳校区在景观上的良好过渡,我们围绕“公共教学楼艺术学院组团楼群核心”,构建中央生态廊道,达到新老校区景观的有机延续(如图3)。同时,结合武黄高速公路绿化带和黄龙山绿化组团构建黄龙山校区生态网络。

  由于被高速公路阻隔,规划中如何将黄龙山校区与原流芳校区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我们规划构思的重点。规划中,我们将流芳校区的人文景观轴线延续到黄龙山校区,使之成为两校区联接过渡的脉络;同时,通过有序的组合与划分,使黄龙山校区的功能融入整体构图肌理,并与流芳校区的建筑风格、环境特质等肌理相协调。在整体规划结构上,通过“一轴一核多心”的规划理念延续校园脉络与肌理(如图4)。“一轴”为贯通两校区的人文景观轴。“一核”是指由滨水游园及防护绿带等组成的中央生态核。“多心”是指将若干建筑组团围绕着校区“一轴一核”簇群式发展,是以生命体细胞生长的方式推动校园的逐步成形。这种空间组织方式便于形成相对独立的高效系统,有利于增强校园环境的识别性、适应校园环境分区互动性以及强调意境创造上的内聚性。

  顺应高等教育从以往单一向学生灌输变为更强调师生面对面交流的趋势,校园内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也应由课堂向室外空间拓展,这种理念应在规划中得到体现。本规划构建了4个层次的交往空间:第一层次是中央核心绿化区;第二层次是建筑组团之间的绿地及各交往轴;第三层次是建筑组团各部分的内院;第四层次是建筑单体内部的中庭、平台等。结合师生活动特点,通过完整便捷的步行网络,将各个层次的交往空间联系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外部活动空间体系,为师生学术交流、休闲娱乐等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场所。

  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发展,是校园个性魅力的所在。黄龙山校区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貌既为规划提供优质的景观资源,又对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如何将人工环境融合于自然环境之中谋求两者最大的和谐。为此,本规划采取的设计手法是:首先,保护天然的山水形态与生态格局。充分利用黄龙山山体景观背景,对内部池塘保留并进行局部改造,透山露水。其次,设计空间廊道与自然环境保护面,突出其景观价值。指状伸入的水面与学院教学组团空间呈现出咬合之势,二者之间达到了有机融合的整体景观效果(如图5、图6)。

  本规划按照集成高效的组织原则进行功能分区、道路网络和空间布局规划等,不仅仅着眼于校区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也着重考虑新老校区的脉络延续以及校区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贯彻在脉络肌理联系、内外功能组织、道路系统组织和景观格局等方面,形成了传承与发展的脉络肌理、衔接互动的功能分区、结构清晰的道路系统等特色,力求使黄龙山校区与原流芳校区以及周边城市环境良性互动、有机融合。

  武汉工程大学的发展像其他高校一样都经历了从萌芽到逐步成熟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留存下来许多有形无形的“痕迹”,这些“痕迹”既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无形的烙印,还包括以建筑与环境的形式固化在校园中所形成的标志性符号或独特的校园风格。然而,人们只有通过镌刻着不同时代学校发展轨迹的校园建筑和环境,才能直观感知学校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积淀并产生深刻印象[6]。黄龙山校区规划充分尊重原有的历史特色和发展历程,通过对建筑与环境进行精心设计与建造来传承这种风格和标志性符号并将校园人文历史发扬光大形成新时期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传承与发展在物质空间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建筑组群形态的传承和发展:建筑群延续原有流芳校区的建筑组群形态,采用了开放式的院落组团形式,实现了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使建筑艺术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折射出具有文化底蕴的创新性校园文化。

  通过设置地下通道使黄龙山校区与流芳校区形成完整连续的步行和车行系统,使两校区得到了紧密的交流和联系。在黄龙山校区内部,公共空间的活力体现在:(1)公共空间设在人流的必经之处或人群较多的教学楼群周围,并采用宜人的尺度组成丰富多变的序列,形成多样化的趣味空间,增强公共空间的活力[7]。(2)建筑趋向组群化,以便于各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公共空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师生在这样的场所中得到精神层面的提升[8]。

  在校区内部,设计不同主题和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建筑群三面围合,面向校园主干路,设有以“务实”为文化主题的半开放庭院空间;以“青春”为文化主题,在校区北部设置体育运动场地,在校园入口处设置亲水平台和滨水小游园,从而组合成不同尺度和形态的开敞空间。这些多样化的空间为师生的交往提供了宜人的场所,为校园文化内涵的积淀创造了条件。

  本规划本着为师生营造一个人性化的工作学习环境的目的出发,注重拓展除教室、宿舍等正式场所以外的室外交往空间,比如建筑外部空间、绿地、滨水地带等。结合师生活动特点,通过完整便捷的步行网络将4个层次的交往空间联系起来,形成完整有序的外部活动空间体系,满足多样化的交往需求。例如,在黄龙山校区的景观轴线上设计了中央核心绿化区与体育运动区组成的公共活动综合带,将教学区中央核心绿化区等功能区以最便捷的路线串通,符合师生户外学习、思考和交往的要求,体现包融性与以人为本。

  为增强校园的归属感和内聚力,需提高校园建筑和空间的整体性和标识性,加强校园景观绿化的个性化和多功能设计,着力打造环境特色鲜明的校园。同时,校园规划的文化观念应在校园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校园规划来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所需的合理空间体系。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应基于校园所在的地域和校园文化背景,对建筑、绿化、人文景观等进行精心的设计,体现师生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追求,突出独具学校特色的精神内核,为师生营造宜人的、人文气息浓厚的工作学习环境。

  [1]孙倩,陈建. 非物质性要素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J]. 中华建设,2008,(7):38.

  [4] 张先玲. 我国现代高校校园规划总体布局的思考[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2), 34(1):172.

  [6] 刘军,于立凡.传统校区的保存与发展―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校园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3, (12):74-75

  [7] 曹书乐,陈铭. 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的生态化-人文化社会化问题――以华中农业大学国际工商学院校园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08,4(24):42-43.

  2010年5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着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充分实现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就业。

  长期以来,我校坚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校训、“臻美臻善,日进日新”的校风,秉承“尊重每一名学生,发展每一名学生”的教育理念,坚持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搭建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的平台;有针对性地引入优秀企业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注重对企业文化的整合,找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点;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促进校园文化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模式为攻坚,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服务阜新经济转型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支撑,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办学活力”的特色办学理念,把学校建设成独具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原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基础上,以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建设体现企业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紧密结合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与企业的文化精神的融合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产生积极的认同。

  加快企业文化的引入。通过加强校内实训室文化建设,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氛围之中,在校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染,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协作精神,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将学生打造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管理与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学校定期组织师生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力求各项制度既体现积极、先进的文化价值,又能将企业生产、管理的规章融入到制度文化之中,让全体成员共同认可,使各项制度能起到约束、激励作用,促进师生自觉地由他律内化为自律。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并落实到具体行为。实习、实训时把企业生产、管理的规章融入到制度文化之中,特别注重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

  文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创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本着特色鲜明、多样性、创造性和品牌化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具有地域及学校发展特色的文化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组织德育品行课进校园活动等,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场文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为将来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物质文化是指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园环境、文化景观,是实现环境育人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中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容校貌、学校的规划、布局、布置、绿化、美化等要体现优秀的企业文化。结合学校特点,突出专业培养目标,强化学校文化中的企业元素和职业特色。创设新型育人环境,把校园打造成与“职”相联,与“企”挂钩,与“岗”结合的文化校园,尽可能在校园环境中凸显企业的需求与文化。通过安全环境、时尚环境的建设,营造安全、和谐、专注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高校是文化高地,高校校园文化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责任,是提升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宿迁学院是2002建立的地方高校,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宿院学子十箴规”是2015年学校出台的劝学劝进的励志语录。本文深入分析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与“十箴规”的内容、做法、成效、启示,探讨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如何展开特色的校园文化。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文化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文化高地,传承着文化,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展现的是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学校发展的理念,发展方向是可以透过该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展示出来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需要一个学校培育好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是提升高校自身内涵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理位置不优越,本科办学历史不长,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依然较弱,校园文化仍在一个较低的层面运行,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重视硬件设施、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积淀与大学精神的塑造。

  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校园内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环境、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宿舍、食堂等也都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一部分。另外,校园内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艺术楼、体育馆、校内广播、宣传栏也属于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内涵。它们用它们的外在表现形式展示这一所高校的独特气质和良好形象,让师生能够即时、直观地感知校园文化内涵,与高校特有的精神内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拥有新的功能齐全的硬件设施,建设效果显著,给当地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

  自身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能够使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以保障。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都属于校园制度文化的范畴。一个高校为了确保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秩序,就必须制定出的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与引导在校师生的行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时俱进,起点高,结合师生的身心特点、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发展历程,并结合对先进文化的借鉴与思考来积极地营造,构建属于自己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校园精神文化对校园师生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高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是高校独有的精神理念和特有的价值观念;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沉淀和打磨而成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其主要是以大学的校级领导、广大师生的精神观念为表现形式。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建设中采众家所长,因此在沉淀与打磨中得了速度的提升,进展地扎实有效,拥有校训、校歌、校徽等外在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形式,也拥有特定的校园师生价值观、精神气等内在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成和谐校园的氛围,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一)高校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上存在短板。

  物质文化建设是外在的、直观的、成效显著的,因此大部分高校积极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而校园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是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因此需要时间沉淀的与积累的。这需要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累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而被广大师生所接收地校园制度与精神文化,从而能促使广大师生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优秀的氛围。

  校园文化活动是目前大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的主要形式,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主体是大学生。辅导员担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开展校园活动的职责,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处处看到辅导员与学生的身影。高校校园文化培育除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也要同时重视大学校园的另一个主体-教师。他们拥有先进文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行为方式和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也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且是重要的引领作用。

  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中校园文化活动等同于娱乐活动,这在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层次比较低。娱乐活动可以丰富师生课外生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学生愿意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娱乐性较强也较吸引学生的参与。但是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校园活动中文化层次低,过多强调娱乐活动,导致校园文化品位不高缺乏教育性,更谈不上形成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国家早在2004年就指出,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使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微信、微博、QQ、智能手机等快速便捷网络工作发展,校园师生交流离不开网络新媒体的今天,更加要重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用网络文化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形态和表现方式,这代表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一)《宿院学子十箴规》既是对我校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明确要求,也是劝学劝进、鼓励学子成人成才的励志语录。

  十条箴规涵盖品德修养、遵章守纪、学习指导、生涯指要等多个方面。遇到老师问声好,做人感恩最重要;人际和谐互谦让,班舍文明齐打造;教室会场图书馆,手机静音环境保;迟到早退和旷课,恶小累积比山高;违章用电危害大,夜不归宿险如刀;考试作弊和斗殴,违法乱纪不可饶;生涯规划定目标,就业创业与深造;英语四级大一过,成功考研路不遥;绝不挂科是底线,全面发展是王道;大学四年莫虚度,成人成才传捷报。

  (二)《宿院学子十箴规》以劝勉为主,辅以警示,导向鲜明、针对性强,且文字简要、合辙押韵、便于记诵。

  此次十条箴规的,旨在让学生“诵于口、铭于心、践于行”,从而实现“修身立德、强化自律、精进学业,立志成才”的育人效果,使众多学子真正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是校园“软文化”建设的新举措,以学生为主体,建设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三)《十箴规》出台以来,学校通过学校广播台、宣传栏、学院《宿院青年》微信公共平台、网络媒体等宣传渠道广泛传达信息

  全校各年级各班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主题党日活动等平台,使得《十箴规》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得学生熟知,并积极践行,在学生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学校还以漫画、宣传片、海报等学生更受欢迎的形式,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了解、熟知、内化、践行的氛围,掀起新一轮校园文化的建设狂潮。

  (一)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与管理中,在校园文培育的实践中落细落小落实。

  2014年要求在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与引领,是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的正确方向,《十箴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启发,从“细”着眼,从“小”着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浅显易懂,便于领会与传播。

  新建本科地方高校拥有自己独特的情况,建校短,底子薄,需要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拥有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班风是关键,而如何拥有这些良好的风气,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办学目标、办学特点来给自身有个准确的定位。宿迁学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加强内涵建设,以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针对自身的特点,以良好校风、学风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创新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灵魂和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高品位的建设需要不断地学习,更需要不断地创新。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包括学术创新、科技创新、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表现形式的创新等。《十箴规》是文化培育创新的一个有效尝试,将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具体化,形成十条箴规,形成学生的行为规范。

  当今的校园文化面临着一个新的时代境遇,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人们的思想也深受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人们信息的获得也是多元渠道送达的,新媒体在当代人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是先进思想的集中地与发散地,高校引领着先进的文化潮流。校园文化培育更加离不开网络这个主阵地,高校要利用好网络最大化地传播信息,最大化地对师生的行为与思想进行浇灌,最大化地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十箴规》在传播过程中,极大化地运用好了新媒体的作用,使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传唱,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师生的认同,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动力。

  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第二课程活动外,也要重视校园大师的养成,重视科研与课程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娱乐与文化相结合的有效方式。釆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贴近学生实际;在教学活动中的教风、学风、校风,包括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构成特殊的学校氛围,使学校全体师生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到塑造。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寓教育于乐的活动,结合各种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特色文化培育需要全方位的,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校园文化的培育是有长期性的、艰巨性的,任重道远。只有做好校园文化培育工作,才能使地方本科院校逐渐成熟完善,才能吸引更多的凤凰飞上枝头,才能创办家长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本科院校。要做好校园文化培育工作,需要全校师生共同的努力,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也只有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全员认识、全员参与,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创建属于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1]李永生.新建本科院校应注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6(10).

  [2]王霞娟,王守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的生动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所以创办特色学校或办出学校特色,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需要。只有学校办出特色教育,才能彰显出学校的内涵品质,才能使学校拥有鲜明的教育特点,并以此形成学校文化或学校精神,从而提升学校在社会、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价值和声誉,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并有可能使学校特色教育转变为品牌教育和发展成名牌学校。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校园文化也会各具特色,而我在这里主要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设艺术特色校园文化?如何通过艺术特色校园文化把学校办出特色?

  研究已经表明,接受艺术熏陶的学生智慧和创造力明显高于其他学生,他们的童年会获得更多的快乐。举个身边的例子:我们学校是一所新建学校,相比于文化积淀深厚的老牌学校,缺少的并非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流的教学设施、卓越的教育人才,而是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底蕴。办学伊始,考虑到我校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多是乡村学校转过来的学生,掺杂有少量城市孩子、回族和藏族孩子)、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不高的现状,学校领导班子确立了发展艺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设计以艺术为主线的综合活动,在以某一艺术领域为重点的活动中(如音乐)将其它艺术表现形式(如美术、文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又注意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有机融合,有效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将艺术渗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儿得到丰富的艺术体验 。

  通过班队会、英语情景剧、经典诵读展示、读书交流汇报、“萤火新星”艺术节、“五一”文化节、“六一”儿童节等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色活动,孩子们在一次次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成长蜕变。学校领导始终把艺术活动作为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迄今为止,原本不敢上台的学生,遇到学校举行活动争先恐后往前冲;而节目质量的提高、学生自信的绽放,也大大强化了活动的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发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的积极性。学校也随之收到家长、社会广泛的好评,学生报名率大幅增加,甚至有家长在报名当日从六点开始排队等待报名。由此可见,艺术活动不仅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学校形象的正面宣传起到不可轻易估量的作用。

  无论一所学校的知名度、认可度有多高,学校发展的核心仍然在于学生,而且应该是全体学生,这是教育本质所规定的,毋庸置疑。但无论创造怎样的活动机会,生活中毕竟总是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艺术创作活动,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艺术欣赏、艺术的陶冶和感染,使自我得以实现。所以,单单通过活动培养个别突出的“特长生” 是不可取的。可以这样说,一所学校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是衡量这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仅仅培养少数“特长”学生的学校,不能算做特色学校,因为“特色”应该是群体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是绝大多数学生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所外化出的健康向上的言行。

  也就是说,特色学校不是因为少数学生“特”而“特”,而是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特”。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游戏的场所,教育的过程应是潜移默化的,是文化熏陶的结果。无疑,相比于其他特色品牌,发展“艺术特色校园”,是当前关注孩子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一支主要脉络。所以,更应该创设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不仅仅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且通过艺术特色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应。在办学过程中,树立大教育资源观,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设施及自然资源开展各种艺术活动,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特聘一些具有艺术特长的人参与我们的研究,充实师资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说明在校园环境和设计上应体现学校的目标、特色,用以辅助学校的教育行为。高品味的艺术校园文化氛围,有较强的情境性,对学生个性的陶冶、情感的激发、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升华、道德的同化以及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中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从管理理念、教师管理、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等方面增强对师生的思想、行为的导向、约束和规范。在管理理念上,坚持“管理企业化,教学职场化”的管理理念,im电竞注册像企业一样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使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使全体师生基本具备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在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上,通过“技艺进赛场、教师进企业、专家进学校”活动,使教师专业技能、管理水平提升,能够紧跟企业、行业发展;通过教师评学评教制、干部听课制等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将教学质量考核结果与教师岗位津贴挂钩。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成立学生管理中心,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使学生能够和管理者一道,处理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为人处事经验。实施准军事化管理,通过课堂、“两操”、卫生、就寝、课外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强化过程管理,使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和纪律观念,提升学生的精、气、神。在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上,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公约,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和学习班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班(组)长负责制”,每天组织晨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

  物质文化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时应整体规划,加强校园整体物质文化、专业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整体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在校园内树立有关职业及创业的名言牌;可在校园道路两侧设置鼓励学生创新言行的路灯、灯箱;可在校园醒目处悬挂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可在橱窗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像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的名字,展示格调高雅的学生优秀专业作品。在专业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场所制作墙壁橱窗,形象地介绍各自专业;可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可在教室里张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及用人标准、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业界用人的最新要求等内容;可在实训中心、实训室内张贴各专业实训的管理制度、操作程序、工作职责、工艺流程等;可张贴相关专业的历史典故、文化渊源、知识介绍、知识拓展、专业要点;可张贴相关专业的名言警句,专业大师、名师、高级教师的寄语;可展示师生专业教学操作与成果、企业图片。通过这些来凸显专业特色。

  课程文化建设对于中职学校尤为重要,它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方向、丰富专业内涵、增加专业知识、塑造良好的专业素养。中职学校在建设校园课程文化时要把相应行业、企业的不同素质要求渗透于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强化专业知识教学、专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的联系,构建全新的专业体系。课程文化建设要有正确的课程文化理念。中职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必须以“实用、够用、能用”为原则,突出核心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各个专业应有各自的工作理念、专业精神、专业定位。可在各专业的教室、实训室张贴各专业名师、骨干教师的“导师寄语”;可用文字、图片、实物、图表介绍各自专业的起源、发展、现状和前景。课程文化建设要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中职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试考核、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以及活动等都要体现出对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要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彻底摆脱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课堂教学模式,确定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技能,增加职业素养课程,实行项目化、模块式教学,着力构建“课堂设到工厂、企业搬到学校”的新模式,将学生学习场所空间扩大到车间、实验室、实训基地,形成实践操作的职业氛围。课程文化建设要专业教学过程职业化。中职学校要将实训室仿照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场景进行建设,设备的安放、操作的流程、功能区的划分、环境的布置等方面要将物质形态的课程文化企业化,还要引入企业制度,制订严格的实验实训工作纪律、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安全与卫生制度,规定学生必须根据企业的工作要求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排队进出实训室,全面推行“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管理制度。课程文化建设要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中职学校的评价内容要从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职业化生存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心态和职业道德。

  中职学校在建设校园活动文化时应营造仿真全真的职业情境,开展贴近企业的比赛、应聘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模拟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环境氛围。可让行业的模范人物、优秀毕业生、创业典型以身说教,留下感言,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职业认同感、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尊严感,这样学生才能对其将来的职业有更深、更广的理解和追求。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教育、培训作用,让学生了解一套全面细致的行业规范,制定相应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礼仪,丰富和改善学生职业心理。可运用区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把传统区域文化和当代区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可开设相关的人文讲座,系统地阐述地方文化特色。师生还应该走出校园,深入工厂、街道、农村、学校,通过技术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形势和成就,在实践中直接接触地方文化。还可利用区域文化教育资源,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名胜古迹等,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校就熟悉所在地特别是就业地域的区域文化特色,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可依托数字化的校园建设,开发仿真职业情境软件,弥补现实的不足,让学生在网络中提升职业能力。总之,中职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对其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进行建设,构建模拟岗位需求的特色校园文化,凸显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品位,发挥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独特优势,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多年来,学校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遵循“砺志、尚德、博爱、奋进”的校训,倡导“博学、文明、健美、创新”的校风;奉行爱生、精业、合作、奉献的教风;培养尊师、乐学、诚信、求新的学风;我们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同时积极创建“绿色・文明”特色学校,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致力于校园标准化建设。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课改实验研究,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体艺“2+1实施方案;形成了“以清新的校园环境陶冶人,以扎实的校本研究活动造就人,以生动的主题教育活动激励人,以课程的特色研究成果培育人”的管理模式。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课题研究先进单位”、“江西省少先队活动示范学校”、市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市平安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一、以清新的校园环境陶冶人

  我校以“绿色环保教育”为切入点,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抓手,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当你走进我们的校门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别致的雕塑“放眼未来”,象征着知识源泉的书本、飞翔的鸽子、那远眺的明眸、灵动的艳红,昭示着眼前这个崭新的书香校园。我们精心挑选并种植了多种寓意深刻的花草树木:有报春使者迎春花,芬芳馥郁的香樟,节节拔高的空心竹,飘香的桂花树……;低碳生活、节能环保、节约用水、保护资源、绿化家园……一幅幅绿意盎然、五彩缤纷的画面无不彰显着我们鲜明的办学特色。内涵丰富的宣传橱窗,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使校园呈现在您面前的不仅是一种生态之绿,观赏之园,更是一种富于内涵的人文之苑,是一个生动的课堂。

  循循善诱“弟子规 ”,明理治性。医学巨人李时珍,叹为观止兵马俑,智慧结晶长城长……华夏的天幕群星闪烁,历史的长河波光潋滟,诠释着我校高扬民族文化旗帜,任华夏文明熏陶师生的灵魂,渗透我们的血脉。运动健儿竞技赛场,奥运精神永放光芒!巍巍井岗光耀千秋,星星火炬点燃赤诚。耸立在舞台正中的浮雕背景彰显了学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也展现了新小师生团结奋进,和谐进取的精神风貌。我校的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飘散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在师生的理念、言行、举止之中,浸润在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丰富着师生的精神视野,充实着我们的青春追求。

  学校充分利用每周的班队课、国旗下教育时间,开展主题活动。每年的“艺术节”、“六一”、“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庆祝活动,都是孩子们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机会和舞台。内涵丰富的升旗仪式、形式各异的班队活动、赋予情趣的体育竞技、生动有效的环保教育、切合实际的社会实践、手拉手警民共建、廉政文化进校园,火灾、地震安全逃生演练等活动构思新颖、独具特色,真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新小之星竞相舞台,手捧奖状笑颜如花。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启智、明理、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在省、市、区各级竞赛中以优异的成绩,为我校赢得了诸多殊荣,学校团支部、大队部多次评为省、市、区、先进集体,学校被评为市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并连续多年被评为“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近三年,我校先后申报了多个部级、省级、市级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达40多人,已有4个省、市级课题顺利结题,近80篇教师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近30多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3年来,我们相继开发了《文明礼仪》、《绿色环保》校本教材,并将校本教材与生动课堂、素质教育有效地结合,落实到行动,赢得家长、社会广泛赞誉。教师团结协作,廉洁从业,关爱学困生,倾情留守儿童,辅助残疾儿童,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大赛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在特定区域环境里办学的,学校今天的现状是昨天发展的积淀,而今天的改革又决定了明天发展的结果,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学校过去、现在、未来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切不可人云亦云,甚至是以完成教改而教改,为特色而特色。以马陵中学为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陵中学的演变史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儒家思想在马陵中学这块沃土上一代代地传承,儒家文化的甘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陵中人。

  (一)肇造钟吾书院。1822年,清道光二年,时任宿迁知县的华凤喈先生,为了改变宿迁地区科举考试落后的现状,率领儒生共同捐资创办了钟吾书院,以儒学培养人才,对传播儒学、教化民众的起了重要作用,当仁不让的成为宿迁文脉的发端地。钟吾书院支撑了宿迁乃至苏北清代科举取仕教育,成为江苏省十大书院之一;而华公也因为宿迁的教育事业做出的极大贡献,成为宿迁教育史上的泰斗,备受敬仰。

  (二)更名钟吾学堂。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时任宿迁知县林士菁改钟吾书院为钟吾学堂,开创了宿迁近代教育的先河。钟吾学堂首任堂长卢翰荫提出“养正为先,体学并举”的办学宗旨,将钟吾学堂改造成为实施新学的典范。“养正为先,体学并举”意在培养学生正直的品行、操守,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勇气,使学生人人都养成浩然之正气,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其后20余年,钟吾第一高等小学(1912年更名)校长沈薪萍先生以“爱”为校训,提出“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的三爱教育主张。“三爱”教育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朴素理想,体现了君子既要善其身、又要济天下的人格追求。三爱教育主张一经提出就成为了“陵中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三)设立马陵初级中学。新中国成立后,马陵中学也历经几次变革。1956年,改宿迁县初级师范学校为初等教育学校,定名为宿迁县马陵初级中学,奠定了马陵中学发展的基石。1974年,升格为完全中学,更名为宿迁县马陵中学。

  (四)创建省重点中学。2000年,时任校长带领马陵中学一班人,宵衣旰食,筚路蓝缕,成功把学校创建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定名为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后首批转评为省三星级高中。新时期,作为马陵中学新的起点,校领导提出“与时偕行”的校训。“与时偕行”出自2000年前的《易经》中的“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这里的“与时偕行”,可以理解为与时间或者时代同步前进。即现在所提倡的“与时俱进”。漫长的历史和反复的实践无不证明,与时偕行则昌则盛,否则则衰则败。历经190余年沧桑的马陵中学兴衰荣辱更说明了这些。国家要强盛,事业要发展,社会要文明,都要与时偕行方能获得希望与成功。陵中人也只有踏着时代的节律,把握时代的脉搏,“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做时代的弄潮儿,才不会落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使马陵花繁叶茂,青春永驻。将“与时偕行”作为百年老校的校训正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也正是对儒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今天的马陵中学的育人理念仍是把儒家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实际相结合,“与时偕行”,不断发展。

  特色学校就是认识和优化的个性学校,个性即特色,是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稳定、优质,具有文化内涵的办学特色,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学校的最终特色形成的标志是校园文化这个层面的建成,它一定是植根于学校广大老师与学生思想之中的东西,当然是体现教育工作的组成要素,都可以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点,如:办学特色、成果,师资建设,学生管理,师德修养等等,总而言之,特色学校的形成最终要站在校园文化的意义上去评估。学校的发展是根本,特色是手段,目的是让师生都得到良好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一切。笔者主持的部级重点课题《高效课堂研究与问题解决模式》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的知识接受,教师填鸭式教学现状,让课堂活跃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正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精神传承。当然,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要改的太多,备课改,上课改,评价改,直至学校整体运作,诸多方面都要大改革。小改革小进步,大改革大进步。为了学生的明天,我们必须勇于接受挑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就是为学生一生负责,坚持下去,就是特色,努力让学生做到“明智而达用”。教育公平要求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平等,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而孩子的个性差异又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学校必须建设成适应不同基础学生的理想学校。其实也正是儒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体现。马陵中学这种互动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学习自觉性一般,需要激励而动的学生群体。课堂分组学习模式强调合作、自学思考、互助竞争,锻炼学生协调互助能力,动手动脑,自信勇敢的品格也相应得到培养,这是对学生性格情操品质的修身,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动脑,学会动手,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学校特色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学校的育人之本,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一个学校在被授于特色学校的称号时,其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评估依据和要素就是其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是在历史,传统文化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积淀而成的。正如,郑金洲教授在其《特色强校:学校变革的新取向》一文中提出的“一所学校:有共同追求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有为教职工所认同的价值规范和观念,有围绕学校特色建立起来的制度支撑体系和行为才能使特色建设更好落在实处。”校园文化主要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来表现。马陵中学将儒家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教育氛围。教学楼走廊两侧张挂儒家经典名句、名人名言、名人头像、国画等文化匾额,打造班级文化。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在学校内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努力营造“墙壁说话,草木育人”的良好环境。马陵中学师生员工除了遵守《教师法》、《中小学生守则》之外,还要遵守学校制定的体现学校儒家文化特色的制度,其中包括:不孝敬父母、不赡养老人的教师,教师不得评优评先,组织上找其谈话,规劝教育,严重的作转岗处理;学生不尊重长辈的,学校责成反思,进行悔过教育。让儒家文化侵润常规,做到文明成为习惯。每周升旗仪式上,学校都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升旗活动,严整规范地着装,成为全体学生仪容仪表的典范,不断增强学生遵守秩序,文明言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举措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思想得到转变、道德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知识有所积累、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体格变得健全、身心变得良好,做到知行合一。学校要求全体师生员工把“礼义廉耻”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礼义廉耻的教育上,关键是“明德达行”。达行比明德更要侧重。高中学生对道德都懂,但不一定去做,所以关键是行,即“践行”。让学生参与德育活动中去,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践行中巩固。如我校学生自编自演的反映学生一天生活的心理话剧,揭示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演出时报告厅座无虚席,深受好评;校徽的设计也是交教师去设计,交给学生去评判,公开投票;组织学生就“着校服”、“留长发”等展开正反两方面辩论,让学生亲受管理中的问题,给予他们参与机会,放开手让他们去做,这是达行,在“达行”过程中,学生受到的责任感的教育比任何说教都要强,而他们各项综合能力在“达行”过程中也渐渐提升。

  雨花石的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历经数亿年的运动变化才成型,还要经过能工巧匠的细心雕琢,最终才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雨花石的这一演变过程被学校领导提炼为“兼容并蓄、至善至美”的品质,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体现学校领导对教育的高远追求。“经水濯而清华,遇熔炼而忠贞;呈胜景而纯朴,遭湮没而豁达;担重任而不倦,育群英而无私。”用诗一般的语言解读“雨花石文化”,丰富“雨花石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学校在育人方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发展人,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挖掘“雨花石文化”的深层内涵,学校将体现“雨花石”精神内涵的“争先、坚守、忠贞、包容、奉献”确立为校园精神。这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拓展,也是关注师生成长过程、理解并尊重其成长过程中渐进式变化与幸福感的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将“雨花石文化”的最高追求落实到教育追求上。雨花石的美体现在“品、纹、色、形、质、声、韵”等方面,根据这些特点,学校将教育追求总结为“七行诗”:育德当如石之品,润物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校景当如石之纹,序却随机,横竖侧看总相宜;技精当如石之色,悦目如心,行行出彩齐争艳;塑人当如石之形,方圆偏倚,天生我材必有用;治学当如石之质,脆硬润泽,因材施教当无憾;求学当如石之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意志坚;为师当如石之韵,坚柔稳严,桃李不言自淡然。六合中专通过由浅入深、抽丝剥茧般将雨花石的精神、品质、内涵等融入校园,打造“有根可循”且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并将“雨花石文化”与育人理念完美融合。

  有了完整的“雨花石文化”理论体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继承和发扬雨花石文化。六合中专领导很早就意识到,雨花石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正逐步形成一条经济产业链,传承雨花石文化、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大势所趋。学校先后开展了4次雨花石文化产业调研,邀请南京市雨花石协会来校进行了三次专业设立论证,最终在工艺美术专业开设了雨花石雕刻方向,以文化促进专业发展,以专业推动校园文化传播。雨花石雕刻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从2010年开设至今已有五年历史,成为学校推广雨花石文化的中心和缩影。据许本洲介绍,学校主要从普及雨花石知识、建立专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完善专业建设。第一届学生是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共招收了20多名“学徒”,他们平时正常上课,遇到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实践则跟着受聘大师学习。在雨花石知识普及方面,学校通过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校本教材《雨花石美学研究》,并开设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雨花石的形成、品鉴、工艺加工等知识;将历代歌咏雨花石的诗词文章选编成册,让学生通过晨读接受雨花石美好品性的熏陶。与课本相得益彰,学校还成立了雨花石校外资源调查兴趣小组,让学生亲身感受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这一以雨花石雕刻专业为中心,吸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方式,让雨花石文化得以散播给校园内的每个人。建立专业标准包含雨花石的雕刻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聘请雨花石雕刻工艺大师作为专业建设指导专家,规范专业实训中心建设,营造浓郁的专业实训文化氛围。指导专家蔡康麟大师是六合区雨花石雕刻工艺的主要传承人,也是该工艺标准的主要制定人,经验非常丰富,拿到石头便能很快判断出其价值、可雕刻的形状、雕刻方式等。如今年过七旬的他常年在校“助阵”,既培养学生也培养专业教师,是校内推广雨花石文化的“形象大使”。创新技艺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有效方式。传统的雨花石工艺加工主要是抛光、拼装和制作简单的工艺用品,产品工艺简单、附加值低。学校在雨花石雕刻专业建设过程中借鉴了玉雕、牙雕的工艺方法,推出了雨花石俏雕工艺。一枚普通的雨花石通过俏雕后价值往往提高了数十倍,这也吸引着更多的学生学习雨花石雕刻工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职责,更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与六合区48家雨花石工艺加工厂共同成立了“雨花石文化产业发展联盟”,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定期会晤、岗位技术培训、定标准培养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六合区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学校还邀请雨花石协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每年举办两三场讲座,让校内师生更近距离接受熏陶。“精心打造雨花石专业文化,建特色专业,育特长学生。”学校五年来共培养了136名该专业毕业生,76人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5名毕业生在掌握了雨花石雕刻工艺技能后创业成功,实现了职教富民的办学目标,成为传承和推广雨花石文化的榜样。

  在六合中专,你会流连于雨花石文化墙边,徜徉于雨花石文化大道,漫步于雨花石文化长廊,晨读于雨花石实训楼,小憩于雨花石荷池畔,驻足于“天落雨花”雕塑前。如果你有闲情逸致,还可以慢慢欣赏雨花石文化墙上按照淘石、赏石、品石、赞石、藏石、咏石、刻石、颂石等八个主题制作的八块大理石浮雕,以及长廊两边雨花石展示柜里定期更换的雨花石精品学校以“雨花竞秀,技创风流”为主题进行校园道路与长廊文化、墙壁文化、雕塑和园林小景等环境的设计和建筑物命名,将雨花石文化镶进浮雕、嵌入石壁,刻进师生的心中。“第四周雨花之星志愿之星1309班张家伟同学,作为1309班的语文课代表,他每天积极配合老师按时组织同学早读;作为校学生会生活部部长,他带领全体成员每天认真完成教室、包干区、绿地及宿舍的卫生检查,并组织公布在公告栏内。这件事虽然繁杂,但他从不抱怨,兢兢业业地为校园的干净美丽立下汗马功劳”每周一评的“雨花之星”是学校渗透雨花石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完善、品格形成、能力提高而常设的活动,主要挖掘和表彰那些在劳动、学习、管理、志愿服务、道德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每周一评,每次评选一位。除给予证书和物质奖励外,还在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进行同步宣传。学校还对“雨花之星”进行跟踪观察,结果显示,凡是获得过“雨花之星”荣誉的学生各方面表现均良好。其实,在六合中专的校园中,无处不烙下雨花石的印记。如学校先后举办了四届雨花石精品展,时间定在每年的10月份。每个班级都要上交作品,然后由学校组织专家选出精品,集中展出。除了学生的作品外,还有部分教师和大师的作品,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雨花石的自然美,体会其内涵美。将学生社团冠以“雨花”之名,组织与雨花石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将校园龙狮队命名为“雨花魂”,将校园舞团命名为“雨花飞炫”,依据雨花石的意韵编排节目内容,让学生对雨花石的内涵有更深的体验;成立“雨花情”志愿者协会,每年为社会提供5000余人次的服务,内容涉及环保、关爱、交通安全、义务献血、公益宣传等;校园文学社命名为“石韵”,文学社主办的校报命名为“雨花真彩”,每月一期,集中展现校园文化的精华同时,学校还结合雨花石姿态万千、个性独立、本真至善的特质,推行“角色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引导学生在家做一名好儿女,在校做一名好学生,在企业做一名好员工,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

相关新闻